爱赢体育官网APP-为更美好的工业环境而努力「官网」

资讯丨2020年5月15日中医新闻精选

2024-05-22 13:29:59 来源:行业新闻

  本报讯 (记者秦宇龙)近日,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加快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建议》,推进江西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意见》提出,到2023年,江西中医药产业形成一批带动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平台,建成一批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布局一批集聚集约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中药材、中成药品种品牌,全省中医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逐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力争全省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主要经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意见》明确,快速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建设和打造一批中医药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引导省内优强中医药企业在创新资源集中地区建立研发飞地,推动现有科学技术人才政策向飞地延伸,鼓励和引导企业将研发飞地打造成江西省中医药创新研发基地。

  《意见》提出,大力实施江西樟树“中国药都”工程。加快中医药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加快企业项目集聚,加大产业招商和人才引进力度。做精中药材种养业,强化赣产中药材宣传,扩大“赣十味”“赣食十味”的影响力。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推广热敏灸等诊疗技术。

  《意见》强调,引领产业创新发展,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开展现代化中药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研究。支持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加快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和产业化。发挥传统技术优势,利用江西特色中药材资源,开展中药饮片规范化炮制和中药标准提取物研究及产业化应用研究等。

  《意见》还明确,加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大对投资额超20亿、5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力度。加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引进,培育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一批集供应链、产品链、创新链于一体的企业航母,推进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同时推动产业开放合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发展的策略,推动省产中医药产品和品牌参与国际合作。热情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援助,组织省内中医专家、中药产品参与疫情防治,推动省产中医药加快国际化进程。

  本报讯 (记者秦宇龙)5月12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全文发表了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刘存志团队牵头完成的《针刺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章。试验表明针刺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早饱、上腹胀、餐后饱胀等症状。

  研究基于多年临床经验,在已故针灸专家王乐亭创立的“老十针”针法处方基础上,强调升降气机、调中健脾,根据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特点对临床常见证型辨证取穴,形成半标准化的针灸治疗方案。

  研究共纳入278例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分别接受4周共12次、每次20分钟的针刺或假针刺治疗。针刺组选择百会、膻中等9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假针组选择相同数量的非穴点进行针刺。两组的针刺过程均由获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并具有3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针灸师操作。5家参与试验的医院各有1名针灸师进行针刺或假针刺操作。

  结果显示,4周的针刺治疗使83%的患者症状显著改善,27.8%的患者早饱、上腹胀和餐后饱胀3个核心症状完全消失。研究之后发现,针刺改善作用从治疗第2周开始显现,并稳步提升,治疗结束后的12周随访期间,针刺组的改善作用持续存在。假针组的效果在治疗结束后显而易见地下降,显示其在治疗期间的作用并非真正的针刺疗效。

  据统计,全球8%~12%的人口受功能性消化不良困扰。其患病率高、患者群体相对年轻、症状慢性复发,给医疗保健系统导致非常严重的负面社会经济影响。该随机对照试验表明针灸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方法,尤其是针对消化不良症状。

  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主席尼古拉斯J.塔利(Nicholas J.Talley)接受美国医学报刊《今日医学要闻》采访时称赞研究,表示“研究采用了症状缓解和消除的复合主要终点指标;针灸作用在第4周达到这一终点,效果在停止治疗后仍然持续,表明针灸可能会改变这一疾病的发展过程。”

  该项随机对照试验由刘存志团队牵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共同完成。

  今年4月以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参与主办的中澳、中美欧、中日新冠肺炎治疗国际学术交流会相继在线上成功举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国内取得阶段性成效后,中华中医药学会以海外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推广中国办法和中医药抗疫经验。

  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到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中华中医药学会始终注重学术引领作用,相关分会积极出台建议和指南,凸显出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特色优势。

  “目前学会正在筹备疫情相关专题研讨会,希望能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系统性意见,发挥学会作为中医药智库的作用,推动中医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表示。

  疫情发生后,学会于2月4日发起倡议,号召广大委员充分的发挥中医药防治新冠病毒肺炎的优势,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据统计,共有144名分会委员从全国各地奔赴湖北,成为“最美逆行者”。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张伯礼院士、中医药鉴定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黄璐琦院士、方药量效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仝小林院士、急诊分会主任委员刘清泉等专家先后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并为一直在优化中医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更多的分会委员和团体会员通过捐款、捐赠中药饮片、成药、防护用品等物品助力抗击疫情,积极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学会启动“应急科普”,用百姓易接受的方式宣传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相关分会积极组织专家,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及临床需求,制定了一系列专家指导意见或指南,并在学会官网及官方微信上发布。

  此外,学会高度关注并及时收集整理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有关新闻报道、学术观点。组织系列期刊积极通过OA(开放获取)出版的方式发布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高质量科研论文468篇。其中,解读国家、地方中医药诊疗方案14篇,解读清肺排毒汤功效14篇,为科技工作人员深入研究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疫情发生后,相关分会发挥自身优势,全方位系统性地关注疫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心身医学分会委员梅俊华关注居家人群的心理健康,根据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居家防护容易不同程度地出现身倦乏力、颈腰酸困、头昏不适、失眠等问题,联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专家及其他医疗队,成立了武汉市首家“阳光医院”,组建“圆梦心理睡眠联合干预工作组”,积极开展多模式、多维度心理睡眠干预。

  一线医护人员、抗疫人员长时间穿戴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极易引起诸多皮肤问题及皮肤疾病,皮肤科分会组织国内中医皮肤领域的20余位专家,经过多次论证与修改,针对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病症类型、治疗原则、药物选择、外治疗法、需要注意的几点、预防调护等,形成了《穿戴医用防护装备所致皮肤问题及疾病的中医药外治专家建议》,供奋战在全国各地的医护、防疫人员参考。

  针对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三类不同人群,运动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不同人群居家锻炼专家建议》,指导居家人群安全有效科学锻炼。养生康复分会推出《居家防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科普篇》以及《宅家练太极,增强免疫力》公益系列讲座视频等内容。

  抗击疫情,学会充分的利用网络站点平台开展视频会议、线上义诊、科普研讨等活动,抗疫在“云端”,落脚在实处。

  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共同举办“国际抗疫大讲堂”,邀请抗疫一线的国内外知名专家为海内外同道分享中国疫情防控经验、诊治方案、研究成果,至今已举办16期,累计有30多个国家15余万人次在线观看。

  各分会积极出台建议和指南,多个成果在中国科协网站转载。如运动医学分会制定的《不同人群居家锻炼专家建议》以及心身医学分会针对重点人群制定的《疫情应季的焦虑抑郁状态中医心身治疗专家指导意见》。与此同时,肺系病分会、心身医学分会积极推荐专家,参加中国科协与淘宝、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联合组织的抗击新冠肺炎科普直播,为百姓及时传递相关的科普知识。

  疫情期间,学会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开展线上学术活动,助力中医药青年的成长。开设中医药战“疫”微课堂,向全行业推送知名专家预防与治疗新冠肺炎的优秀微视频作品39部。开展《中药学》等系列课程的线上教学,做到停学不停课,为各个中医药教学团队提供了有力支持。

  妇科、皮肤科等多个分会组织专家开展线上义诊,解决群众在疫情期间没办法就诊的困难。其他分会也通过“小鹿医馆”“大家中医”等多个网络站点平台,对全国各地开展义诊服务。

  “居家隔离使学会的各项工作开展更多地转移到线上,不少委员利用互联网直播授课,通过线上平台做网络咨询和义诊,都是很好的创新和探索。”王国辰表示,未来学会将在学术引领的基础上,做好推动中医药学术传承创新发展及行业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利用学会组织和专家优势,发挥智库作用,加强科普宣传,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百姓正确认识中医药。(本报记者 王青云)

  12月的黔北大山深处,水蓝色的天空云雾氤氲,重重远山层峦叠嶂。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中医院,53岁的村民任大姐正在办理出院手续。

  “6年了,气喘胸闷。重庆、贵阳,都看过了,一直吃药,就是不得好,恼火得很。”说起老毛病甲亢,任大姐苦不堪言。为了治这个病,他们家几乎每年都要花费所有收入的三分之一,打工挣来的钱大都买药吃了。

  再次踏上打工路的任大姐也许想不到,改变她困境的契机源于2018年中央组织部聚焦“脱贫攻坚”选派283名干部到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和革命老区挂职锻炼的一项决策。2018年4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侯卫伟挂任贵州遵义市副市长。2019年9月,遵义市政府与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合约开展赴遵援建活动。给任大姐治病的主任医师姚成增正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派驻正安县中医院的第一批帮扶医生。

  一项政策改变的不仅是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一户村民,在遵义,以中医药为支点的扶贫工作撬动了这个革命老区的绿色脱贫大杠杆。

  发展一项事业,莫过于高位推动。遵义市委、市政府把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民生实事,在规划上全纳入、政策上予扶持、投入上给倾斜、制度上有保障。

  对遵义市卫生健康局中医科科长付利涛来说,2019年,他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改变,原先负责办公室的他成为了全省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卫生健康局的中医科科长。由此,各县卫生健康委也纷纷成立中医股。有位才能更有为,中医药工作迅速得到了发展。

  侯卫伟挂任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以来,推动建立了由市卫生健康局为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他本人担任召集人,统筹安排全市中医药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中医药事业被纳入政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及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在《关于全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建议》中,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为重点部署。

  各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中医药治疗费用得到倾斜。所有中药饮片、88项中医诊疗(含中医外治、中医骨伤等)、69项物理治疗及康复项目,都纳入了城镇和乡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新农合报销比例向中医药倾斜提高5~10个百分点……这些政策也很好地缓解了百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境。

  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政策得以落实,中医药人才全方位培养,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日渐完善……遵义,成为贵州省第一个获得“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称号的城市。

  “我们把健康扶贫当作脱贫攻坚关键性战役来抓,努力做到让群众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保障,致力于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遵义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勇和记者说,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健康扶贫的培元固本之举。

  新蒲区合兴大道边,几栋独具特色的大楼即将竣工,这里是占地120亩的遵义市中医院新址,政府投资近13亿。作为三甲中医院,已获批为省级中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开展中医临床实习生带教工作。9月正式搬迁,将拓展更多新的业务,服务更多群众,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龙头作用。

  在遵义市,14个县(市、区)均建有县级中医医院。所有县级综合医院均设中医科和中药房,其中,凤冈县人民医院获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全覆盖。作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全市11个县(市)和播州区被定为试点,进一步提升了贫穷的地方的医疗服务能力。

  “为集中力量‘引活水、借外脑’,侯市长带着我们,一趟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寻求医疗合作和帮扶。”刘勇回忆,如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都协调医院对遵义相关医院开展结对帮扶。

  “我们还举办了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走进遵义系列活动,钟南山等5位院士都来了。”全国19个省242名医疗专家分赴全市各地开展义诊活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支持边远地区和基层加快发展,人才是关键。遵义市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培养人才。评选出10位医德高尚、中医药理论功底深厚、临床诊疗技术非常精湛、群众公认的“遵义市名中医”。遴选骨干跟师省级名老中医,推进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及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还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机构联合举办培训班培训了100名村医。

  培养人才,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侯卫伟挂任以来,推动遵义市政府与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国内知名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选派知名专家到遵义,在人才教育培训、科研合作、重点学科建设、中药材产业开发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帮扶。慢慢的变多像任大姐这样的贫穷的地方群众受益于此。

  “我们通过东西部协作对贫困县人民医院和中医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选派市、县两级医院专家派驻深度贫困县,每批次40人,将持续到完全脱贫,将健康扶贫进行到底。”谈到脱贫,刘勇信心十足。

  2020年3月3日,贵州省政府发布了重要的公告,遵义市正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遵义市完全脱贫。

  43岁的王守云正在专家指导下种天麻。“我们是两年前开始进基地种天麻的,两口子都在这里干,比去外面打工划算。这两年收入都翻倍了,家里盖新楼了。”说到收入,王守云沧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里是遵义汇川区板桥镇柏杨村的林下天麻种植基地。这个省级贫困村有180户贫困户。深山茂林,海拔近1400米,山路泥泞,崎岖陡峭,侯卫伟曾一次次进山了解中药材种植情况。

  柏杨村村委会主任李光伍介绍,近两年来,柏杨村因地制宜种植林下天麻,以“支部+种植主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当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村里家家户户都入股,30多户参与种植。35000亩天麻,注重品牌培育,形成了销售产业链,也实实在在带动了群众增收。王守云说,他哥嫂一家不再出门打工,留在家种天麻挣得更多。

  “黔货出山,助力扶贫。”遵义市农业农村局中药材科科长杨正森经常念叨。遵义市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扶贫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大健康产业来重点打造,在农业农村局专门设立中药材科,负责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精准脱贫。市里还成立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专家顾问组和专家组,建立天麻、山银花、钩藤、半夏、金钗石斛等专家指导小组。市农业农村局、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依托中药材产业项目、基地建设等,培训1200人次,培养了一批中药材品种繁育、栽培管理、初加工等专业人才。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药协会、贵州中医药大学等单位专家纷纷被邀请来遵义,为全市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高质量的技术培训。

  2019年,遵义市中药材累计种植培养面积173.85万亩,产量达27.23万吨,产值32.08亿元。解决就业18.71万人,带动贫困户12131户37546人人均增收4008元。

  初春的正安县瑞溪镇三把车村,漫山遍野绿意盎然,天冬、黄精等中药材长势喜人。定制药园的建设解决了中药材产销脱节问题,提高了贫困户收入。这个遵义市最后脱贫的县,正以崭新的姿态,迈上中医药铺就的绿色大道,疾驰向小康的未来。

  在遵义市挂职的时间里,凡是侯卫伟负责的工作,他总是第一时间到达,尽心尽力履职,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健康扶贫。把挂职当任职,把遵义当故乡,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一个挂职干部的初心,也是一个员的使命。

  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扶贫工作又上心头。在扶贫路上,他用脚步丈量了通往深山孤村的土路,用汗水温热了苦寒低湿的黔地,努力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在基层一线,他与其他扶贫干部一道,披星戴月、走家串户,到困难重重和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察觉缺陷,处理问题,推动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助推遵义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全员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

  正如习所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侯卫伟两年来的付出,体现了中医药系统挂职干部践行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遵义市中医药扶贫的成绩,也是中医药系统尽锐出战推动脱贫攻坚的一枚硕果。

  “干部当得好不好,关键看当地群众能不能得实惠,当地经济社会有没有得发展。”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如果每一位扶贫干部心中都有这样的准绳,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一定能大获全胜,全方面进入小康社会,未来可期。(本报记者 吴潇湘)

  广东省民间传统中医药学研究会是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成立的省级中医药学会,是广东省唯一一个服务基层中医和民间中医的中医药学会。

上一篇:【48812】院士领衔科研获效果 有望提醒科学原理
下一篇:水泥罐脉冲仓顶除尘器 仓库顶布袋除尘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