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赢体育官网APP-为更美好的工业环境而努力「官网」

今天我们是主角!

2024-06-29 06:12:20 来源:新闻动态

  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内容更生动鲜活,表现形式更加平易亲切,因此,新媒体编辑时常以小编自称,以拉近与读者受众之间的距离,这本是谦辞,倒也无可厚非。但随着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新媒体编辑出现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情况,一些编辑以“小编”自称,借此降低自己的要求,奉行“拿来主义”,随意转载,甚至会出现导向问题,导致非常严重后果,导致部分读者、甚至业内人士也对“小编”产生了轻视心理。

  我并不这样认为!周星驰电影《喜剧之王》中频繁提及一本书《演员的自我修养》,该片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了主角凭借“自我修养”,即使担任龙套演员也将表演做到极致。作为一名从业7年的党媒编辑,我深知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新媒体编辑的责任远超以往,肩负着提升主流媒体竞争力的重要职责。“小编”不小,这是我心中的理解和坚持。

  坚守舆论阵地,做新闻发生的“把关人”,这是党媒编辑该做的第一个“大”。从业7年来,在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坚持《山水黔南》微信公众号定位,明确什么该发,什么不该发,坚决不因片面追求流量而去“蹭热点”、忘记自身“把关人”定位,保持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党政新闻内容的严肃性。

  坚持内容为王,创新表达形式,这是党媒编辑该做的第二个“大”。或许有的人觉得党媒新媒体编辑就是复制粘贴这么简单,殊不知,错别字、表述不准、选图不优、排序有误这些“坑”一个接着一个,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全文报废,必须慎之又慎。另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党政类新闻在规范的前提下更有可读性,这是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创新新闻标题、挖掘新闻本质、改变表现形式,这些都为新时代党媒新媒体编辑工作增加了难度。

  坚持“小编”不小,这是决心亦是责任,要求我们新媒体从业人员在长期的积累中探寻真理,在培养政治修养中知行合一。

  作为一名编辑岗位的“老兵”,这几年的工作经历,见证着黔南日报社新媒体的体系重组构建、平台渠道拓展和市场运营摸索的发展,媒体矩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同时也是媒体向纵深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

  我的编辑工作经历,对新时代下的新媒体业态发展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对新闻的敏感、对开阔的视野、对读者的共情,不断促进和影响着内容的生产。

  对于一个新闻热点,能否快速地出内容产品,这是能不能成为现象级产品的必然条件之一。在武汉新冠肺炎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贵州省派出援鄂医疗队,在第五批援鄂医疗队返回时,出于对新媒体内容传播的敏感,我剪辑了此内容短视频,并在全网首发,播放量破2000万人次,并获得抖音热点推荐。

  新时代下的媒体传播体系,开拓的视野显得很重要。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媒体账号或者媒体矩阵在内容选择上不应再局限于本地区新闻,对于正能量故事、国内国际快讯等全民较为关注的新闻,比如黔南日报社所属新媒体平台天眼观察发布《励志·正能量》抖音合集获得6600万+人次的播放量、《大国外交》抖音合集3400万+人次的播放量等等,不断刷新着黔南州本地媒体对外传播的新纪录。

  当然,共情也是编辑提升内容影响力和传播力的重要手段。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云黔南抖音号有将近30%的粉丝的地点IP并不在贵州本地,说明这一部分粉丝对云黔南抖音号有情感、有共鸣、有家乡情怀。对于在外的人来说,这类作品还有更多的亲切感,会拉近距离,会持续产生共鸣。

  时代在变化,媒体格局也在变化,融媒体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眼界格局、认识模糊、惯性思维、本领恐慌等问题亟需解决,从单一文字编辑的“单项冠军”向策、采、编、发的“行家里手”转变,要求我们每个编辑学会“十八般武艺”。

  11月8日,我们迎来第二十四个记者节,这也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六个年头。

  2018年6月,我们创建“云黔南抖音号”打造了“黔哥哥南妹妹”动漫IP,五年的时间我们收获了近百万粉丝。云黔南抖音在立足本地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宣传、农特产推荐和安全知识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接地气的内容,获得了广大粉丝的喜爱,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当下面临的挑战。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内容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黔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提高新闻素养,推陈出新,探索更符合当下媒体的生存发展之道。

  2021年8月,我们以罗甸火龙果为题材,创作了《黔哥哥南妹妹之火红的日子》系列连续剧,获得了全网500多万的流量,从故事的编排到本地元素的融入都做了精心策划,这也是一次用故事结合本地特色做的一次内容探索。讲好黔南故事,正是要求我们深入挖掘这一些地方特色,发现和捕捉这些亮点,通过改编创作让生硬的内容变得生动。

  今年8月,我们在贵南高铁贵荔段开通当天推出《穿越喀斯特的高铁》H5获得广泛关注,从前期策划到产品的准时推出,保证了内容的时效性。做好宣传工作,正是要求我们对新闻事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停地改进革新报道形式,才能在百家争鸣的媒体环境下脱颖而出。

  最后,我想对所有从事新闻工作的同仁们表示敬意。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讲好黔南故事,做好宣传工作,为推动黔南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本报记者朱丽”,不知不觉,这六个字符已经写了四个年头。岁月如梭,在时间的长河里,经过不断洗涤,留下的,是真,也即新闻的本质。

  “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这句话每个新闻人都再熟悉不过,然而,身处如今浮躁的社会环境,在大家都追求“快餐式”的模式下,对新闻人也提出考验。记得初做新闻记者时,像打了鸡血一般,每天像个陀螺一样不停转,找新闻写报道,尤其是下基层时起早摸黑采访,晚上趁着感受颇深“趁热打铁”写稿,一篇两篇三篇……因心中装着新闻的速度,争分夺秒敲起键盘用脑海中迅速闪过的采访信息组稿,有些信息甚至还未经过深加工。记者,记录者,一字之差,有相通之处也有些差别。我想,我们是记录者,但不止于记录。

  去年4月,在周边游火热、贵州绿博园的后绿博时代丰富业态探索转型的背景下,我采写了一篇“人间烟火气,弥漫园林间”的专题稿件,入园开始我就开始“搜索”想要的信息,过滤无用信息,同时留意是不是有新的“惊喜”,与园内相关负责人交流……组稿过程中,在尊重事实前提下,不断思考怎么样用适合的表达方式,让文稿更有现场感,让报道更有真情实感,引发读者共鸣与思考。

  当记者,需要激情。但时间一长,更需要热情,需要“老黄牛”精神,要一直自我革新。一个记者认真做点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认真做事。风越刮,越要静;树越躁,越要稳,做好一名记者,不仅是记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信息在更新,作为一名记者,我很庆幸自己能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进,在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中国、贵州、黔南,能以一名新闻媒体人的角色去捕捉镜头、采写故事、传播声音。今后,我将沉下心来回归本真,反思学习,继续赶路,行稳致远。

  初为记者之时,也接触和处理过有关乡村的素材,书写记录了些许乡村的人与事,但在驻村两年有余、和群众同劳作同收获之后,再次回想起当时的写作,总是觉得不够深刻。

  当时在采访某村海花草产业时,工作人员介绍着每亩收益能有3000余元,整个片区种植规模有上万亩,当时的我也只是如实详尽记录,尽可能表达得全面。可在驻村之后,当我直面身体佝偻的老人,说出要等今年把辣椒销售完、再用销售的资金缴纳合医费用时,我对这个产业背后的促民增收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更能理解国家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大意义。或许在纸上可有可无的数据,但其背后关系的是群众真真实实的生活,干旱不只是干旱,是在掠夺农户赖以生存的口粮,在秋汛时节各地干群纷纷组织抢收抢晒,不单单是一个活动,是那抹“志愿红”背后干群一心对粮食安全的坚守,是群众对颗粒归仓的迫切期望。在怀着这样的崇敬之心去记录发生的故事,就算辞藻不华丽也难掩其厚重。

  从来没有无中生有的感同身受,作为记录者同样如此。在亲历基层一线之后,对所记录事件的完整性和前因后果的衔接性都会有更为充分完全的认识,记录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每一个字斟句酌,串联起一个个鲜活且富含生命力的故事。

  记录是客观的,但亲历之后有了主观的情感作为支撑,更能为记录客观的事实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到乡村的发展和建设中,再遥想到广大奋斗在基层一线的干部和不断发生明显的变化的乡村,不仅在思想上认识更加深刻,更让人有了想去认真记录乡村每一个发展关键环节、每一次重要历史变迁的冲劲,去竭尽力量,让他们的故事在万千岁月中被人铭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在记者的道路上走过了四个春秋。回首“来时路”,记者似路上的旅客,或因途中的风景,或因天气的变化,或因生活的叨扰,总是走走停停,却一直在路上。

  记者,这个“在路上的职业”,有人说,像风一样自由。可却不知道,风无法选择天气,在大雨中要滋润万物,在寒雪里要装饰大地,在烈日下要吹拂山野,虽有时会风平“浪静烟直”,却随时准备“起风了”。

  风起处,总是充满了新奇,孜孜不倦而上下求索。长顺高钙苹果、罗甸火龙果、三都水晶葡萄,让人垂涎欲滴;平塘中国天眼、荔波大小七孔、都匀绿博园,让人流连忘返;水族端节、苗族“吃新节”、布依族“六月六”,让人尽情沉醉。最初,因为一切是新的,或因果而爱,或因景而留,或因节而迷,忘却疲倦,披星戴月,头顶烈日,抗风冒雨,跑在“路上”。

  从月亮山到麻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到红水河探索“钓鱼棚”助民增收,在都柳江旁了解林下经济发展,走到山间地头,深入企业基地,进村入户访民情、察实情,一次次到基层采访,一次次有意外收获,不断激励着自己前行。

  为何出发?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随着工作重心从基层采访转向时政采访,跑活动、听录音、做笔记、写稿件成为了日常,去基层采访逐渐变少。由于没把握好时政采访和基层采访的关系,又缺少了最初的新奇,与基层联系也减少,从最初的常下基层,到后来的少走基层。而走基层、访实情是写好时政新闻的基础保障,是获得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更是写出好新闻的必要条件。

  不忘出发的初心,走好脚下的道路。今后,我将更加努力把握平衡好时政采访和基层采访,更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始至终保持职业的敏感,不断践行记者“四力”,让新闻作品更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努力成为新时代好记者。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作为观察者、记录者,我迎来第二个记者节,好比人们给平凡的日子打了一个纪念的“结”,一年一度的“记者节”,对我们年轻记者来说,也是记录成长的一个“结”。

  前不久,与报社的实习生同学交谈时,他问起怎么样看待记者这样一个职业时,我称之为是一项“仰望星空”的职业,当看到一份份带着新鲜油墨味的报纸上刊登着自己的文字,不仅激励自己前进,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记着那份新闻理想。我从一名学子到如今站在新闻采编一线的新闻人,一直以来我都热衷与文字打交道,而记者能够深刻地体验人生、触发对生活和很多类型事件的思考。

  记者是观察者,也是记录者,更是参与者。作为记者,我们拿着笔,背着相机,在城市乡村、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等一线,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今年10月份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将我还未去采访过的几个县市一一补上,才真正体会同事说的“当足迹走遍黔南的十二个县市,这份职业才是真正的开始”的意义。近两年的时间里,在长顺县核子村的田间地头,我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裂变”华章;也在惠水县刺柠吉产业车间,记录了黔粤协作带来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故事;也从荔波县锦浪飞瀑的光影中,看到棹动碧波落、船移彩蝶飞、人行景如织的旅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业态……作为记者,能够用笔和镜头记录社会的变化,见证黔南的发展,这是这份职业带给我的收获。

  今后,我将踏着时代的节拍继续奔跑,将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黔南发展的每个烙印,讲述好黔南故事、传播好黔南声音。

  今年是我过的第二个记者节,成为记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感触良多,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社会新闻、时政新闻我都有参与,我认为记者就是一块全能的“砖”,哪儿需要你,你就得去哪里。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采访,应该是去罗甸麻怀的蹲点采访,当时接到采访任务的时候,我还是刚入职不到一年的新人,但也正是因为“初生牛犊不怕虎”,拿着相机,踏上了第一次蹲点采访之旅。

  在麻怀的几天里,我看到了麻怀在村支书邓迎香的带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之前的“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的“先进村”“红色村”,短短几天的采访,我收获颇丰。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能想起邓迎香在谈及村子变化时眼中的欣慰,在那个瞬间,我感受到了扶贫干部心中的理想与信念。

  成为一名记者至今,我经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采访,但唯有这次的采访经历让我得到了一次蜕变,我开始真正明白、了解记者这样一个职业,这对我的人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采访,也更加坚定了我想做一个好记者的决心。

  两年的记者工作,有苦涩、也有温暖,这个工作虽然忙绿,但是让我觉得忙并快乐着、忙并充实着,当记者是我理想中的职业,它丰富、自由、有成就感,我一定会保持热爱,在记者这条路上继续坚持到底的。

  这句线岁那年在生日上许下的心愿,当时的我也并不清楚“记者”这个词的重量和意义,这个愿望化作一枚种子,悄无声息间埋入了我的心田,从而促使我在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广播电视新闻学”。那一刻起,成为“记者”这一儿时的梦想正式照进我的人生。

  大学毕业之后。2016年,我顺利成为黔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的一员。我从一个实习生做起,把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想和实际在做的工作相结合,努力磨砺自己文笔;并在前辈的帮助下,逐渐掌握了各项新闻器材的使用。不知不觉中,已经是我成为记者的第七个年头。七年来,我见证了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有成就,也有挫折。我在不断的积累中,慢慢的变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记者。

  我钟爱摄影,所以成为一名摄像记者,在每一次的新闻采访,我都充满动力。我拍摄过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也拍摄过工人在工厂忙碌的身影;我记录过城市的高楼大厦,也记录过乡村的田野风光。这些画面不仅是我工作的成果,也是我对记者这一份职业的不懈追求。

  七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在未来,我将继续保持对摄影的热爱和对工作的执着,从始至终保持着满满的信心和勇气,逐步的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用镜头记录下黔南州的发展与革新,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心怀理想、勇敢前行的新时代记者。

  2012年,走出象牙塔的我进入了一家国企的新闻中心,虽然只是行业记者,但也算是实现了小时候的一个愿望。在那六年里,从会议报道到人物宣传,从报纸到网站,再到电视新闻,每一天的工作都是我积累经验的宝贵时光。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辞掉了国企的工作,进入黔南广播电视台,成为一名民生新闻记者。行业记者与民生新闻记者还是有很大差别,很多东西都需要现学,好在领导和同事们都热心给予帮助,在这里的每一天,我在新闻实践上的进步都是巨大的。

  2022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这一年年初,我接到市民的求助热线,反映自己带领姐妹们辛苦干活,雇佣单位却以8万多枚,总重量约半吨左右的硬币作为报酬支付,然后去部分银行网点兑换遭到拒绝的事情。新年即将到来,大家都在等着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购买年货,开心回家与家人共度新春。作为民生新闻记者,我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帮助她们,在与领导和同事商量后,我们积极参与到帮助他们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并将这一切记录了下来。采访拍摄过程虽然坎坷,但大家群策群力,最终妥善帮助这群打工姐妹顺利拿到了自己的劳动报酬,而我本人也在这过程中学会了许多沟通和拍摄技巧,这条新闻也在后续的中国新闻奖、贵州新闻奖和贵州广播电视奖评选中收获荣誉。

  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回想自己的职业生涯,身边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变化,我也在向着更好的自己变化,唯一不变的,大概是始终保持着热情,不辜负这大好时光,行走在新闻之路上。

  2017年,大学毕业后,我加入了黔南广播电视台,六年多来,我和同事们在暴雨滑坡地质灾害中,不畏艰险地深入现场进行报道,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动人的瞬间;也曾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一线采访中,用文字传递出那些感人的故事。尽管工作艰辛,但源于对新闻的热爱,我和同事们始终坚守在岗位一线年,是我从事记者岗位以来成长最快的一年。从2018年开始,我跟踪采访的绿博会在2020年10月18号开幕了。开幕当天,我与央视老师直播绿博盛景,在央视新闻直播中出现1个小时38分钟。这是我记者生涯中最精彩、最难忘、最骄傲的时刻。因为有了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才让我有坚定的信心完成了此次采访任务。

  我很感恩,是记者这份光荣的职业,让我能够走到一线,到达现场,接触民生,记录发展,写下变化。央视主播朱广权描述我们的工作性质是:“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365天,这个就是新闻工作者的日常,每天都在播报着最新的消息。

  新闻工作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联系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纽带, 同时也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既感到光荣,同时又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利用媒体融合平台,创新新闻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和融媒产品,为讲述好黔南故事,传递好黔南声音,作出我们新时代青年的贡献。

  四个月前,我踏入了黔南州广播电视台的大门,心怀初心,满怀憧憬。刚刚开始时,我被安排在短视频平台工作,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意的领域。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学习,感受着自己在新媒体中心这个新环境中的成长。

  初来乍到,我对这份新工作充满了热忱和憧憬。每天,我都能感受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在短视频平台的工作中,我学会了如何制作引人入胜的短视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创意元素,使视频更加生动有趣。我发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个创作的过程,一个将想象力和现实相结合的机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参与了广州博览会的报道工作。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任务,也是一个对我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学会了如何与各种各样的人沟通合作,学会了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学会了如何在紧张的氛围中保持冷静。这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选择,也让我更加清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经过这段时间的沉淀,我有了更加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我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个人的创作能力,不断探索和创新,尽我所能呈现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相信,只要我保持初心,保持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也一定能够为这个行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上一篇:【48812】家具行业盛行新趋势“亲民”派产品得宠
下一篇:水泥罐脉冲仓顶除尘器 仓库顶布袋除尘设施